废水脱氮处理设备
养殖污水处理_煤矿印染污水处理设备厂家
免费方案咨询电话:400-806-2366 ,如需技术支持请直拨:185-8245-5006
申请日 20200422
公开(公告)日 20201127
IPC分类号 C02F9/14; C02F101/16
摘要
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包括废水收集池、反硝化池、生物接触池、沉淀池、出水池以及穿孔布水管,连通废水收集池和反硝化池,所述穿孔布水管的布水孔位于反硝化池内,所述穿孔布水管进口位于废水收集池内,并与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的废水提升泵连接;所述反硝化池与生物接触池连通,所述生物接触池内设置填料和穿孔曝气管;所述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池之间设置导流筒,所述导流筒连通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池;所述沉淀池与出水池之间设置出水堰板,所述出水堰板上的堰口连通沉淀池与出水池。实现了从废水的调节、生化反应、沉淀的装置的整合,最大幅度的减少占地面积,同时也降低了工程造价。
权利要求书
1.一种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其特征是,包括废水收集池、反硝化池、生物接触池、沉淀池、出水池以及穿孔布水管,连通废水收集池和反硝化池,所述穿孔布水管的布水孔位于反硝化池内,所述穿孔布水管进口位于废水收集池内,并与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的废水提升泵连接;
所述反硝化池与生物接触池连通,所述生物接触池内设置填料和穿孔曝气管;
所述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池之间设置导流筒,所述导流筒连通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池;
所述沉淀池与出水池之间设置出水堰板,所述出水堰板上的堰口连通沉淀池与出水池。
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其特征是,所述废水收集池的进水口处设置人工格栅。
3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其特征是,所述生物接触池内设置回流泵,所述回流泵的出水口与反硝化池连通。
4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其特征是,所述导流筒包括横筒和竖筒,所述横筒与生物接触池连接,所述竖筒竖向设置在沉淀池内。
5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其特征是,所述废水收集池、反硝化池、生物接触池、沉淀池以及出水池由废水总池分割形成。
说明书
废水脱氮处理装置
技术领域
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,具体涉及一种废水脱氮处理装置。
背景技术
随着国家对废水排放的要求日趋严格,而我国水环境质量现状依然十分严峻,氮污染排放呈现浓度增高、排放量日益增大,同时由于土地、能源日益紧缺,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土地占用问题、能耗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,针对废水处理中脱氮技术的难点,同时考虑土地占用、能源消耗,因此需要研发出,解决废水脱氮问题,占地特别省,运营能耗特别低,同时运营维护简单的废水处理装置。
实用新型内容
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: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,提供一种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解决废水处理装置存在脱氮效率低能耗高、占地面积大、运行操作复杂、建设、安装复杂的问题。
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:
一种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包括废水收集池、反硝化池、生物接触池、沉淀池、出水池以及
穿孔布水管,连通废水收集池和反硝化池,所述穿孔布水管的布水孔位于反硝化池内,所述穿孔布水管进口位于废水收集池内,并与设置在废水收集池内的废水提升泵连接;
所述反硝化池与生物接触池连通,所述生物接触池内设置填料和穿孔曝气管;
所述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池之间设置导流筒,所述导流筒连通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池;
所述沉淀池与出水池之间设置出水堰板,所述出水堰板上的堰口连通沉淀池与出水池。
进一步的,所述废水收集池的进水口处设置人工格栅。
进一步的,所述生物接触池内设置回流泵,所述回流泵的出水口与反硝化池连通。
进一步的,所述导流筒包括横筒和竖筒,所述横筒与生物接触池连接,所述竖筒竖向设置在沉淀池内。
进一步的,所述废水收集池、反硝化池、生物接触池、沉淀池以及出水池由废水总池分割形成。
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:
本实用新型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将预处理、调节、生化反应、沉淀等工艺段集成到一台化设备中,采取地埋形式,地面部分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建成花园、景观等,在处理工艺满足废水处理要求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项目占地,同时,一体化装置顶部与底部平整,方便设备施工和安装;
本实用新型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进出水采用重力流设计,全天候24小时运行,无人值守,水泵可以根据液位自行启停,只需要进行日常巡检即可,对于人工格栅和沉淀池污泥的清理,根据水质情况,每周清理1次,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;
本实用新型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解决了小规模废水处理高程落差大的问题,进水高程满足一般小规模管网的埋深要求,整体装置都在地下,出水高程满足通常排放高程要求;
本实用新型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实现了利用废水提升泵,对反硝化池内的废水进行水力搅拌,取消了传统的搅拌器搅拌,降低了运行维护费用;
本实用新型的废水脱氮处理装置,生化池的填料,能够在反硝化池脱氮的基础上,进一步脱氮,同时让COD、BOD等指标大幅度降低,兼性填料产泥量少,可以1到2周排泥一次。
实现了从废水的调节、生化反应、沉淀的装置的整合,最大幅度的减少占地面积,同时也降低了工程造价。
本发明主要针对废水处理的脱氮问题,同时解决废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,能耗大的问题。
发明人 (张帆;魏海波;)
免费方案咨询电话:400-806-2366 ,如需技术支持请直拨:185-8245-5006
养殖污水处理_煤矿印染污水处理设备厂家